信念与恐惧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?
前段时间收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投稿人的问题是:“为什么我高考以后感觉非常不好, 每天活在恐惧之中,但是出来的成绩却比预料的高五十分呢?”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显化当中没有所谓的“唯一道路”,即使这个理论来自多么权威的老师,也没有所谓“正确”的方法和理论。显化的本质就是假设法则:你所假设的一切都会变成你的实相。不同的老师或许有不同的定义和名词解释,但大道至简,所有描述都指向一个东西:你的真相。
显化是关于规则的规则;真相,是信念背后的信念。而真相,在没有代入觉知之前是由经验构成的。不同的人由于过去的经历,有着对人生不同的观点和感受,观点逐渐聚集,形成人们特有的解释,也就是我在这里称作的,真相。你如何解释你的世界你就会如何拥有你的世界,真相有时不一定是舒展的,但是因为当我们反反复复走过一条路,这种熟悉感反而会带给我们安全的错觉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有毒的旧有信念格外吸引人。
我们回到那个具体的问题当中,第一个影响因素关于恐惧本身,首先我们要看这属于什么类型的恐惧?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?在这个感受背后所支撑的信念又是什么?而恐惧的时间、强度也同样需要考虑。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在学生时代经历过,有的时候反而是不有期待或者报以恐惧的对待某一考试,结果却出乎预料的好。
如果恐惧本身能和好的结果产生链接,一种“我越恐惧结果反而越好。”的信念就由此产生了,并随着这种链接次数的增多,信念逐渐加强。那么,对于你来说带有恐惧的显化是可行的,甚至还有成功的经验作为辅助,于是,他就变得可行了。其实就是,在我们还没有将意识和觉知代入生活中时,我们的信念和结果是随机匹配的,而且没有任何因果关系。但是随着这种巧合的增加,你不得不去注意这一现象,而随着注意力的增加,念头,会逐渐变成信念,然后变成现实,成为你的真相。
第二个就是相对力的理论,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当我们信念摇摆时3D的状态,当我们摇摆时,其实就是在信念和恐惧当时横跳,结果随机触发。显化的结果也就诞生于信念和恐惧的拉扯之间。在每遇到一件事时都会创造出一条新的模型,每个模型独立存在且互不打扰,也意味着你对于学业方面恐惧的增加并不会增加事业、感情的恐惧。
在这个模型当中,感受是可以被累计的。当意识撤离之后,也就是在非观察状态下,模型静止不动,信念和恐惧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。但当3D再次出现此类情景,这个小小的二维宇宙就又被激活了。如果之前累积的信念够多,即使你现在在恐惧、在动摇,只要总信念大于总恐惧,结果就不会受影响。
宇宙的推送机制和当代的短视频软件有异曲同工之妙,在我们刚降临在世界中,我们就像一个刚刚创建的账号,主页推送的一切都和我们本身没有关系。但随着我们逐渐长大,逐渐开始有意无意的做出选择和反应,宇宙学会了我们的语言,于是软件的推送越来越变成你选择的样子。对于平台来说他不知道你点进去评论是因为不喜欢,他反而会因为你的不断选择(点进去),不断反应(评论、收藏、赞)而增加这类内容的推送。宇宙也是这样,他不知道你的抱怨其实是不喜欢,他不知道你在脑海里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因为太烦人而不能忘却,他天真的以为你是出于喜欢才进行选择的。
第三个可以被用来解释的理论是测试理论。当在处于摇摆状态的时候,3D随机投放现实,在这个时候的3D就被看作是一个来自宇宙的测试,因为宇宙不确定你的喜好,所以未来的现实实际上取决于你是否回应以及如何回应,这也被称作bird-before-land。所以当相反的结果出现,如何解释出现的原因,变成了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。如果投稿人认为恐惧的出现是为了助他一臂之力的,那么即使存在恐惧,结果也会变成有利的。
在没有拥有觉知的时候我们很难准确判断这只是一个邀请函,这只是世界的小小弹窗,只是一个关于“你是谁”的问题。这也就是“你创造你所关注的,你创造你所选择的。”
所以说显化实际上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情,而对于显化新手和进阶的朋友,我觉得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,可以用来查看你现在的真相,那就是:显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,以及对你来说显化是如何运作的?真相在没有代入觉知之前是由经验构成的,在代入觉知之后是由信念构成的。你的定义对于你的世界来说尤为重要,而发现,是觉知的第一步。所以,这期视频同样给大家留一个小小的家庭作业,找一个不被打扰的时空,记录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:如果让你来定义并解释,显化是如何运作的,你会怎么说?